首页 > 实用范文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3-08-03 23:50:54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共2712字)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中对刘备的评语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延续了这种评价。“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刘备对百姓、兄弟之仁;刘备的君臣、父子之义;刘备对贤士的礼待;刘备对部下的信任。

一、刘备对百姓、兄弟之仁

在刘备的形象塑造中,一个完美君主的形象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小到宽以待人,大到施以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对天下,对百姓的仁义体现在战争发生时对百姓的态度。曹操攻打刘备时,刘备没有单独带领部属私下逃亡,心中惦记的依旧是全城百姓。虽然老弱妇孺对刘备的军队来说是个负担,但刘备并没有舍弃,而是先救百姓及后方的各官家眷。小说中对“刘备携民渡江”的情节是这样描写的: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这一情节的描写可以说将刘备爱民的形象提升到了最高点。刘备看到百姓因自己而受苦的场景悲痛到想要投江自尽,反观曹操接收荆州城后赶尽杀绝、残害百姓的无耻行径,两 ……此处隐藏1619个字……国之才。刘备的领导方式,不是凌驾于众人之上,而是尊重下属,赢得他们的心。由于刘备的以礼待人,礼遇贤士,才让蜀国得以在条件蹇涩的情况下鼎立与吴、魏之间。

四、刘备对部下的信任

刘备以下对上忠义无比,以上对下信任无贰。在刘备与部下的君臣关系里,刘备对部下都十分信任,不仅信任他们的能力,更信任他们的人格品性。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这样写道: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刘备就算在后有追兵,兵尽粮绝的处境下,也依然相信赵云不会背弃忠心,弃他而去。而赵云单骑救主,血染征袍的壮行也印证了刘备的信任。这样的君臣知心,肝胆相照,也体现出刘备的信任是值得的。

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已经不同于历史中的真实形象了,他是作者笔下一个鲜活的艺术生命。他承载了自古以来人们对明君的期待,仁义忠厚、礼贤下士、以无私的爱来对待百姓。这样的明君形象是普罗大众所期盼的,尤其是处于乱世中的百姓。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被无限拔高的,正因为这样的形象不易达到,刘备才成为了作者甚至广大百姓的理想寄托。历史上的刘备是三国中的雄主,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则是宽厚、忠义、知礼、守信的完人,是广大人民对圣君贤主的美好期望。虽然刘备并没有统一三国,但文学的美好不正是在可以在其中投射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感与期盼吗?

《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共271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